4年前新校长一个看似“随意”的举动N配资,如今已成为撬动一所大学治理模式变革的支点。
2021年9月,新上任的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在开学典礼上,向在场的新生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
他向学生作出承诺——“作为校长,我非常愿意倾听你们每一个人的心声,请记下我的手机号码,大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或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我联系,我将尽全力帮助每一位同学。”
“我的电话不一定能打得通,因为可能开会、上课等等,但是你只要发短信,我一定会回。”
4年里,学生发来的3万多条短信,涉及学习需求、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学生权益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校长一一回复。
对于学生反映的合理诉求,孔建益亲自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想尽办法予以解决——有学生发短信反映,想选的课选不上,教务部很快更新了选课系统,增设了学生想选的课程;有学生建议在图书馆增加考研自习室,图书馆迅速回应,花了4天时间改造出新的自习室。
还有学生发来短信:“校长,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孔建益回复,养成早起、自律的好习惯会受益终身,并带头在校园里晨跑。于是,在清晨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校长和学生一起跑步的身影。
还曾有学生给孔建益发短信,俏皮地说:“校长,别人家的校长给学生发烧鸡,我也想要。”于是第二年校庆时,学校请1.8万余名师生吃了一顿小龙虾餐。
曾有外界质疑:校长那么忙,公开私人手机号,是不是一时兴起?抑或是一个“炒作”的噱头?
在武汉工商学院日前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孔建益敞开心扉N配资,讲起了一段触动人心的往事。
孔建益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当年12月就要考试,留给考生的准备时间只有1个多月。
正在孔建益一筹莫展之际,高中母校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五七”中学(现为上饶市第二中学)的校长组织开展了摸底考试,为成绩较好的一批学生开办了高考补习班,进行为期1个月的重点知识补习。
“如果校长没办那个补习班,我可能就考不上大学。”40多年后追忆往事,孔建益无限感佩,“一个好校长真能改变学生的命运。”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分外之事”让教育事业多了几分温情。
这样的“温情”在这位机械专业的二级教授身上也有很多具象的诠释,譬如,从教以来,他始终坚持站在本科生的讲台上。
最近4年,孔建益的“温情”也带着武汉工商学院一起火爆“出圈”。“别人家的校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该校还因此被网友誉为“最温暖大学”。
治理一所大学,有关爱学生的“温度”,有见行见效的“速度”,还有刀刃向内、锐意改革的“力度”。
在这所有着近两万名在校师生的大学里,校长公布的手机号正成为破解大学治理密码的钥匙,牵引全校19个职能部门耦合运转。
2022年年底,孔建益请学校办公室等部门研究打造“校长直通车”平台,各职能部门线上接入N配资,面向全校师生公开解决各类诉求。
2023年4月23日,“校长直通车”正式上线,师生通过企业微信号即可在线反映问题、查询进度、收到反馈。
在“校长直通车”的办事流程中,校长本人并非“挂名”,而是直接领导、督办、考核问责。
《武汉工商学院“校长直通车”平台管理办法(暂行)》中明确规定:对师生反映的一般事项,相关单位应在工作日工作时间4小时内初步回复,事项办结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紧急事项应立办即复,必要时派专人现场处理,事项办结一般不得超过1个工作日。若超时未办理,部门负责人、分管校领导和校长本人将直接收到督办提醒。
校长办公室每周总结平台运行情况,还将师生反映事项办理满意度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倒逼各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工作质量。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刘海涛至今记得,去年暑期在学校图书馆6楼的考研自习室学习,感觉空调效果不好,就在“校长直通车”留言:希望增设空调。
让他欣喜的是,当天就得到后勤管理部反馈“可以加装”。第三天,新增加的两台5匹大功率空调吹出习习凉风。
“学校的这份爱是我前行路上的动力。”刘海涛今年如愿考取了研究生。回想4年的大学时光,他感觉“自己一直是受宠的孩子”。
学校后勤管理部副部长徐继安介绍,有了“校长直通车”,学生反映的问题直接由图书馆线上转发到后勤管理部,不仅减少了过去逐层反映、领导批准、部门执行等程序和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帮助职能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据统计,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共收到学生反映事由5600多项,平均办结时长15.1小时,一次性化解率达98%,学生满意率达96%。
“校长直通车”不仅成为师生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窗口,也让全校师生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囊团”。
“宿舍楼里存在深夜吵闹、不讲卫生等不文明行为”,学校为此修订了文明寝室管理办法;针对“校园电动车增多,出现了擦碰事件”,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减少;还有学生反映,教学楼、寝室、厕所等地有学生抽烟污染环境,学校专门组建了校园控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控制吸烟管理办法。
零零散散的学生短信、网上留言逐步变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办法”和“方案”。一个小建议,就可能催生一次管理模式的变革。
随着平台更加规范、响应更加及时,最近一年,孔建益收到的短信里少了投诉、建议和困难,多了一些温情的告白:
人工智能学院2025届毕业生李雨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向校长报喜;物流学院汤雯静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感谢学校举办免费的考研培训班,给经济困难的学生“解了燃眉之急”;“您在开学典礼上大方公布手机号码,那是一份跨越身份的信任与亲近。”文法学院杨晓恬深夜发出长信,表示“将带着母校的温暖和爱奔赴下一个新征程”。
“校长公布手机号、开通‘校长直通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门’”,在该校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将一台“校长直通车”纸板车模型搬上了庆典的舞台。
“大学最重要的是大爱,没有爱就没有大学”,典礼致辞时,孔建益几度哽咽,结束后他走到典礼台中间,面对毕业生鞠躬致意,眼中满是不舍。
这或许也是治理一所大学的奥秘所在。
(中国青年报)N配资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