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且渐进的改革,从青少年培训体系的彻底重构到足球文化的逐步发展,再到职业足球的深度变革。这一场关乎未来的变革联华证券,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速度推进。随着我们看到U系列国字号球队重回亚洲八强,精英青训体系和校园足球的结合也逐步开花结果,一些草根赛事如苏超的崛起也成为了现象级的IP,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改变是否正在悄然重塑中国足球的基因,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今,中国足坛最受关注的年轻球员如胡荷韬、王钰栋、蒯纪闻等,代表了2003-04和2005-06年出生的球员们,他们无疑是过去十年中国最具潜力的青训成果。从2012年到2021年,过去五届U20亚青赛的表现,证明了这一代球员的实力。虽然在这些比赛中,只有1995-96年龄段的韦世豪等人曾打破历史,成功闯进了四分之一决赛,但其他年份如1993-94、1997-98和1999-00年龄段的球员,则未能突破小组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这批球员的成绩不仅标志着中国青训的进步,也为未来的世界舞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剩余82%对于国家队而言,青少年球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连续几届进入亚青赛八强的实力,又怎能期待这些球员成长为能够在国际大赛上争光的顶尖球员?目前来看,中国足球的青训状况正在逐步好转。2003-04和2005-06年龄段球员已成功闯入亚青赛8强,虽然他们分别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不敌韩国和沙特,但他们的表现展现了未来的潜力。如果这些球员能继续稳定表现,成长为国家队的主力,届时他们有信心争夺亚洲前八甚至世界杯名额。未来如果世界杯扩军到64支球队,亚洲区的名额也可能会增加,这将为中国足球带来更多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06年龄段的U20国家队,在今年的U20亚青赛中,尽管未能突破小组赛,但他们在比赛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与精神面貌。在中国的中超和中甲联赛中,这一批年轻球员开始成为主力,梅州客家队甚至启用了2008年出生的小将魏祥鑫。这些球员不仅凭借着出色的能力赢得了主力位置,甚至有些不再依赖U23政策。王钰栋等球员也已经进入了国家队,参与了世界杯外围赛以及东亚杯的赛事,展现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足球青训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是2015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也就是俗称的“50条”政策。该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青少年足球培训提供了新的动力。许多学校开始增加足球课,这无疑为中国足球的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06年龄段的球员人数显著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另一个关键年份是2017年,恰逢2005-06年龄段球员进入初中阶段,中国足协出台了U23政策。尽管这一政策有其争议,甚至导致了年轻球员的价格膨胀,但它也有效提升了球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许多家庭支持孩子踢球。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很高期望,初中阶段往往是许多学生放弃足球的时刻。但随着新政策的实施,年轻球员收入大幅提高,使得许多家庭改变了看法,足球成为了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有一次,我与中国足球名宿彭伟国老师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感觉他的时代球员比今天的球员更强?他给出的答案是:“从纯个人技术上讲,我们那个时代的球员训练时间更长,练基本功也更加扎实,因此在技术上更为出色。而今天的年轻球员在战术层面的理解则更强,尽管技术上不如我们那个时代,但他们在战术理解上领先。”
在过去20年的全球足球发展过程中,战术革新远远超过了技术的发展。尽管如今的球员在个人技术上可能无法超越60年代的贝利、70年代的克鲁伊夫、80年代的马拉多纳等传奇人物,但战术上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足球的进步。相比之下,中国足球的战术进步显得缓慢,而这也加剧了我们与世界足球的差距,甚至国内俱乐部在引进外援时,更多看重球员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团队协作能力。
彭伟国提到,2005-06年龄段的球员,正是在外籍教练的训练下,早早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战术理念。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虽然未在金元时代得到高薪,但他们却在足球水平上获得了更多的收获。通过外教的指导和国内外比赛的机会,他们对足球的理解比以前更加深入,也没有受到拜金足球文化的影响,态度更加专业。
例如,湖北青年星俱乐部2005-06年龄段梯队的投入,每年保持在800到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球队不仅配置了外籍主教练,还有外籍体能教练、守门员教练等,这些都为球员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青训教练的质量参差不齐,但金元时代为中国青训带来了许多外籍教练的先进理念。
然而,尽管资金投入庞大,青训的管理和监督并不完善。若俱乐部能够严格执行青训投入比例的规定,未来的青训成果可能会更加显著。过去几年的资金监管问题,显现出即便有了大量投入,青训成果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
中国足球的青训模式与欧洲大相径庭,欧洲俱乐部大多采取地区选材模式,确保球员在训练和学校之间的平衡,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中国则采取全国精英选拔模式,这样的模式导致了更高的培训成本。在俱乐部运营中,青训的支出占比过大,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最后,地方体育局对中国青训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尽管全运会等赛事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它们为中国青训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地方体育局的支持,许多中小俱乐部可能早已放弃青训。随着中国足球的逐渐复兴,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应当更加重视青训的长期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金牌带来的短期效益。
中国足球目前仍处于经济困境,但正是通过这些持续的青训投入与地方支持,我们有望看到足球水平逐渐提升,重新回到亚洲的竞争行列。
发布于:天津市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