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甚至在1941年日军发起珍珠港事件后尚红网 ,英国情报部还出资拍摄了一部名为《东线警报》的电影。英国人在电影里大吹特吹,在新加坡驻扎的英国军队是全世界一流的海军和空军。不过很快这部电影就成了笑话。二、耻辱的投降1942年2月15日,英国总司令亚瑟·帕西瓦尔(白思华)向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递上投降书,英国引以为傲的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 新加坡宣告沦陷。其实在1941年的时候,日军南下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了。丘吉尔专门从英国本土、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搜罗来13万人马,由陆军中将帕西瓦尔指挥。
图注:作为英联邦体系内的重要成员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此次签订的《澳新协定》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两国在英国本土之外达成的首个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双边条约,其签署仪式上飘扬的澳新两国国旗无声地诉说着太平洋地区权力版图的重构。当签约代表在墨尔本政府大厦交换文书时,远在伦敦的唐宁街10号正笼罩在战后重建的阴霾中——这份协定的诞生,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大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残酷现实。 其实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战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败,更是英国战略的失败。这场失败带给英国人的影响远远比想象的要大!甚至可以说大英帝国的鲸落就是从十万驻新加坡的英军投降开始。一、“远东不沉的航母”19世纪初,英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并凭借船坚炮利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处于马六甲要道的新加坡很快就成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一员。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1942年新加坡要塞的迅速沦陷,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大英帝国骄傲的脸上。这座被誉为东方直布罗陀的战略要地,在日军攻势下仅坚持了70天便宣告失守。硝烟散尽后殖民时代,远东各殖民地民众透过破碎的殖民统治神话,清醒地认识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连保护海外领地的能力都已丧失殆尽。从缅甸的仰光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浪潮中,再难寻觅对英国统治的丝毫眷恋——新加坡战役的惨败,无疑为这场去殖民化运动注入了最强劲的催化剂。 由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英国人对新加坡非常重视,将其建设成为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一战结束后,英国对新加坡投资了数千万英镑,用了 20 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被称作“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巨大海军基地和军事堡垒,并且派遣了10万英军重兵把守。英国当时在远东的影响力一大部分就体现在新加坡的驻军上。而且英国为了宣传自己,还开动宣传媒体,通过纪录片、影视剧来吹嘘自己拥有世界一流的军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二战硝烟散去,威斯敏斯特的政客们还做着重振帝国荣光的迷梦。1946年9月,当英国远东舰队再次驶入新加坡港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顺从的殖民地子民,而是要求立即独立的震天口号。莱佛士坊的街头,当地知识分子手持《马来亚联盟》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亲眼见证过帝国海军的无能,现在该由马来亚人自己掌握命运了。这种集体觉醒,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历史剧——当1948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告成立时,大英帝国在远东的统治体系已然土崩瓦解。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早在新加坡军港升起旭日旗的那一刻,不列颠的鲸落现象就已悄然开始,昔日帝国庞大的身躯正缓缓沉向历史的海床,滋养着新兴民族国家蓬勃生长的海洋生态。 category:history,content:1942年中的一天晚上,大英帝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正准备洗澡,他披着浴巾环顾了一圈地板,莫名地想到了几个月前,十万英军在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的一幕,丘吉尔悲伤地说:“我无法摆脱新加坡的阴影!”发布于:天津市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